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welcome亚洲彩票 > 新闻动态 > 冉闵称帝后,是如何快速走向败局的呢?根本上还是他自己的原因

冉闵称帝后,是如何快速走向败局的呢?根本上还是他自己的原因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1:13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公元349年,冉闵下达《杀胡令》,后赵的武力体系自此从内部瓦解,河北大地又一次陷入尸横遍野的混乱局面。

然而,鹬蚌相争渔人得利,冉闵从二鬼子摇身变为汉人领袖,他理应料到,羯人逐渐式微所产生的势力与权力空白,必然会有其他势力迫不及待地想要填补。就像这些年在东北苦心经营成为一方霸主的鲜卑慕容家族。

公元350年2月,前燕燕王慕容儁派遣慕容霸带领两万士兵从东路的徒河出发,命慕舆根从西路出塞,他自己则从中路的卢龙塞进军,让慕容恪、鲜于亮担任先锋,三路大军就此进入幽云地区。

前燕的开国君主慕容皝在石虎离世前半年便已去世。说来也巧,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也是比石勒早两个月去世。慕容家的这两代豪杰竟都被石家的两位雄主给“熬”死了,乍一看似乎老天不眷顾前燕,可实际上慕容家完全有能力绝地反击,根本不把后赵石家放在眼里。毕竟慕容家的后备人才储备极为坚实、强大,慕容廆、慕容皝先于石勒、石虎去世,这对慕容家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,慕容儁兄弟可都是能轻松碾压出现人才断层的后赵的厉害人物。

慕容儁、慕容恪、慕容垂、慕容德被称作“慕容四杰”。慕容儁承继其父开国之业,不断提升前燕的国力与影响力。慕容宝在其家族的复国大业里也有出彩表现。不过,在这四兄弟里,慕容恪与慕容垂才是最为人们所传颂的。

慕容恪在兄弟中排行第四,他堪称是前燕的武魂,前燕能够统一东北鲜卑,和这位少年天才有着极为重大的关系。

12年前,后赵石虎出动数十万大军围困前燕。当时慕容恪还不到20岁,年仅17岁的他率领两千骑兵,在清晨出城冲向那数十万的后赵大军。这一战,慕容恪斩杀敌军三万多人,自此一战成名。

半年之后段部受降之际,慕容恪又一次率领七千精骑,在密云山中设伏偷袭前往受降段部鲜卑的麻秋,后赵军队大半战死,麻秋徒步逃走。

341年时,慕容恪年仅20岁,他开始镇守辽东。就因为他在此镇守,之前闹得特别凶的高句丽被吓住了,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踏入燕境。

344年,慕容氏将宇文氏覆灭。当时,燕国的慕容恪、慕容霸以及慕舆根这三位重要人物,兵分三路齐头并进,使宇文军遭受重创。燕军趁势追击,一举拿下宇文氏的都城紫蒙川。宇文逸豆归在败逃途中死于漠北,从此,宇文部这个政权便不复存在了。

插播一则冷知识,宇文部被击溃之后,它的一个分支在数百年后又重新崛起了,这个分支就是契丹。金庸先生在《天龙八部》里把乔峰与慕容复之间的恩怨情仇写得那般跌宕起伏,其实就是暗中以这段历史恩怨为铺垫的。

在345年的时候,慕容恪把高句丽打得大败;到了346年,慕容恪作为先锋主力,灭掉了扶余国。

慕容恪自幼便极为惊才绝艳,慕容皝在安排后事之时,坦率地对继承人慕容儁讲,你弟弟慕容恪有勇有谋,是难得一遇的大才,你一定要对他予以重任。

此外,慕容皝留给慕容儁的不只是一个堪称名将的弟弟。在两晋时期排名前五的名将之中,慕容家就有慕容恪,他被赞为“十六国第一名将”,并且慕容家还有慕容垂,他可是一生都未曾有过败绩的战神。

慕容垂,本名慕容霸,年仅13岁时,便开始追随其兄慕容恪攻打宇文部,小小年纪就荣获“勇冠三军”的称号。

342年时,16岁的慕容霸担任先锋,一举攻陷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(位于今吉林集安西)。

344年,慕容氏与宇文部展开一场关键战役。双方僵持不下之际,慕容霸从侧翼冲破宇文军防线,从而取得了关键胜利。

345年的时候,石虎派遣邓恒率领数万兵力屯驻于乐安(也就是如今的乐亭)。慕容皝这边,则安排19岁的慕容霸驻军在徒河(现今的锦州),负责镇守西大门。这一安排可把邓恒给镇住了,以至于在之后的好几年里,他都不敢有丝毫的举动。

众人皆言汉武帝福运深厚,毕竟卫青、霍去病这样的绝世名将仿若帝国双璧伴其左右。都说石虎这等恶人却得以长寿,细想之下,冉闵、李农之流为虎作伥之人难道就没有起到作用吗?慕容家族,数代皆出英主,而且幸运地名将汇聚,他们家族要是不能大放异彩,那实在是不合常理。重要的是,后赵还真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。

石虎死后,他那些有样学样、一丘之貉的儿子们都忙于内部争斗。此时,正在前线的慕容霸敏锐而快速地向哥哥慕容儁上书称,石虎生前穷凶极恶,尽失人心,如今他家已乱象丛生,咱们应当即刻南下,一旦南下,咱们就如同正义之师,所到之处,必然响应者众多。

然而,慕容儁身为掌控大局之人,凡事都将求稳放在首位,于是以先帝大丧才过去半年为借口,干脆就拒绝了。

慕容霸一心想抓住机会,不愿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指缝间溜走,于是乘飞机匆匆赶到龙城,当面跟哥哥慕容儁讲:“时机最难获取,也最易丧失,要是石氏缓过劲儿来,再冒出个英雄人物,那咱们可就永远错失这个大好机会了。”

慕容儁表示:“邺城如今已然大乱,可邓桓占据着安乐,他那里兵强且粮草充足,咱们没法从东边通过啊!东路要是行不通的话,那就只能走卢龙故道了,然而卢龙的山路险峻又狭窄,要是后赵凭借高山的地势把咱们的部队从中截断,那可如何是好?”

慕容霸表示:“邓桓固然对石氏忠心耿耿,然而后赵边防军的人员构成存在问题,其中有很多人是被强迫入伍当兵的。一旦我们的大军抵达,他们肯定会自行瓦解!我请求率领部队充当前锋,从东边的徒河出发,秘密前往令支,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您则率领大军在后面跟进,如此必定能够成功!当他们发觉我们如同神兵天降时,必然会惊慌失措。到那个时候,他们最好的应对策略也就是紧闭城门坚守,而更大的可能是弃城逃窜,哪还有空来抵抗我!殿下您可以带领大军在后面稳步推进,这样就能避免卢龙的灾祸了。”

与此同时,诸多主战派也接连站出来力挺慕容霸,折冲将军慕舆根等多位将领都向慕容儁请战。从事中郎黄泓更是抬出天意来说:“现今太白星高悬中天,木星位于毕宿之北,这恰恰是北方之国将受天命的征兆,您赶紧出兵顺应天意吧。”

群情激愤之际,慕容儁已无法推诿,于是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,慕容评为辅弼将军,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,慕容霸为前锋都督、建锋将军,操练二十多万精兵使其进入临战状态,以随时对后赵发起进攻。

不过慕容儁为求稳妥,并未即刻出兵,而是不断拖延。直至年底,冉闵大力追杀胡人之际,慕容儁才认为时机成熟,开始有所行动。慕容儁于349年年底先派遣使者前往凉州,与张重华约定共同攻打后赵,而后在次年二月,就如前文所述,分三路讨伐后赵。

瞧瞧慕容霸那料敌于先的本领,再看看慕容儁那稳扎稳打的行事风格,后赵忙着内斗,冉闵急于摆脱恶名,你们距离穷途末路还远吗?

慕容霸预料得没错,后赵局势动荡不安,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。前线守将邓恒斗志全无,当慕容霸的先锋军来到三陉的时候,邓恒就把粮草武器都给烧毁了,然后弃安乐城而逃,将傍海道拱手让出,跑到蓟城和幽州刺史王午一同守城去了。

特别讽刺的是,邓恒放火焚城,连时间都没选好,太迟了。慕容霸的前锋孙泳快速进军安乐城,把大火扑灭,还缴获了许多粮食辎重。

慕容霸之后和慕容儁在临渠会师。

三月,前燕的军队来到无终(位于天津蓟州),王午和邓恒再次发挥“后赵跑跑”的本色,弃城而逃,只留下数千人守卫蓟城(北京)。

三月初五这一天,慕容儁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蓟城。同一时间,后赵的范阳太守李产在手下的逼迫下,献出了自己所管辖的八个县。

瞧见了吧,慕容家没费多大力气,就从塞外东北将幽州收入囊中了。这和当年的王浚如出一辙(实际上,慕容家比王浚更具战略纵深方面的优势),他们占据了从帝国东北南下极为有利的地方,夺取了那座足以悍拒天下的要地,掌控了在华夏防御布局里位于东北的第一重镇蓟城。

慕容儁一进入蓟城,马上就宣告定都于此,以后不再四处奔波了,就安定在这儿。往后就依靠幽州来谋取河北进而争夺天下,“农村的老房子”就当作度假之地了。

此时,众人能目睹极为令人心酸且愤怒的场景:南方众多士人和百姓开始向北归附前燕。为何会如此?那是因为他们的心被彻底伤透了。他们先是被晋室舍弃,而后又遭前赵和后赵践踏,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的生死,所以当他们看到汉化程度较高的慕容鲜卑部时,就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希望,是最理想的归宿。面对这样的情形,诸位有何想法?

俊抵达蓟都,中州的男女相继投降。

同月二十四日,慕容儁继续进发,亲自领兵前往鲁口去攻打邓恒。当部队抵达清梁的时候,邓恒派遣鹿勃早带领数千人趁夜偷袭前燕的营地,企图进行斩首行动,要慕容霸的命。众多偷袭的赵军甚至冲进了慕容霸的军帐,不过被慕容霸砍杀了十几个人之后就被击退了。

慕容儁见后赵仍有这般强劲的反抗力量,不禁又犹豫起来,他对慕舆根说道:“看这样子,对方还是很厉害的,咱们是不是先避开其锋芒为好?”

慕舆根赶忙给领导鼓劲,说道:“如今我军处于绝对的优势,有什么好怕的?他们不过是偷袭得逞了一时,并没有给在大棘城的时候,我们虽然冲破了后赵的包围,但当时不也盼着后赵撤军吗?”

慕舆根堪称难得一见的良将与猛将,他不但以言语给予领导信心并提出建议,而且以实际行动向领导证明自己。接着,他仅仅带着数百名精锐骑兵去追击后赵军队,一路穷追猛打达四十多里,将邓恒安排的数千偷袭部队尽数歼灭。

慕容儁吃了定心丸后,依旧打算稳中求胜。他考虑到后赵军队还有再战的能力,并且当时襄国的石袛和邺城的冉闵还处于对峙状态,姚戈仲在滠头、蒲洪在枋头各自拥有数万精兵,局势尚不明朗,所以他就带兵返回蓟城了。

慕容儁身为总揽全局之人,这种稳中求胜的决策思维无疑是正确的。在军事方面或许能够适度冒险,然而服务于整体局势的政事决策务必要以稳为主。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,暂且按兵不动,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。前燕如今已经攻占了幽州,想要南下的话随时都能够行动,那为什么不让各方互相争斗、多厮杀一阵?

事实表明,慕容儁的决策具有合理性。时间给予了最好的回馈,在慕容儁等待期间,冉闵为他做了许多事。

冉闵经过一系列巧妙的谋划与冒险,成功占据邺城,进而成为大魏天子。石虎之子石祗哪能甘心自家的基业就这么化为乌有,于是他在襄国称帝,从而成为杂胡武装新的核心凝聚力量。

石祗听闻鉴已死,便在襄国僭越称帝号,那些在各州郡拥兵自重的六夷之人都纷纷响应他。

接着,冉魏与石赵便展开了势不两立的争斗,河北只能有一个称霸者,灭掉对方成了重中之重。

350年4月的时候,石祗让石琨率领十万大军去讨伐冉闵。这一上来就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,可见石祗心中的怨气相当重啊。

六月,石琨进驻邯郸,繁阳的王泰也前来与之会合。而冉闵的勇猛是众人皆知的,他毫不留情地斩杀了他们一万多人。

八月时,张驾度、段勤、刘国和靳豚等人会师,再次对邺城发起进攻。然而,他们又被冉闵在苍亭予以反击,张贺度等人遭遇惨败,两万八千人被杀。冉闵乘胜追击,一直追到阴安,斩杀了靳豚,还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获。

胜仗一个接着一个,冉闵的威名变得如日中天。他麾下有三十多万部众,旌旗招展,战鼓雷动,队伍绵延一百多里,这气势比起石勒、石虎的全盛之时还要更胜一筹。

闵所率的戎卒达三十多万,旌旗招展,钲鼓相闻,队伍绵延一百多里,即便石氏当年那般强盛,也无法超越。

可是,冉闵啊,你得记住,别只盯着眼前的利益,要小心背后还有人在虎视眈眈。冉闵眼看就要在河北称雄了,慕容儁哪能坐视不管,于是他开始行动,派兵进军冀州,将章武、河间、渤海等地都收入囊中。

就在这个时候,狡诈的氐族人决定放弃如同魔鬼之地的河北战场,转头回关中老家谋求发展了。老蒲头家的算法以后再谈,他们这一家人可都是精通人生算计的。苻健(蒲洪之子,此时蒲洪已亡)拿下关中之后,毫无顾忌地自封天王、大单于,把国号定为“大秦”,年号改成“皇始”。人家都建立国家了,有着正统传承的东晋又能如何?手握传国玉玺的冉闵又能怎样?兵强马壮且人才济济的慕容鲜卑又能怎样?我就是要当皇帝,有不服的就来打我啊!

那么这个时候,那位号称汉人的救世主正在做什么?他还在忙着争权夺利,他想要把曾经作为自己依靠的后赵彻底消灭掉。不把石家彻底铲除干净,我以前那些助纣为虐的黑历史就没法被抹去啊!至于氐人在关中自立这件事,那是东晋该操心的事!

冉闵为召集更多助其灭赵之人充当打手,在屠羯法案即将满一周年纪念日之际,打出了令人费解的牌。他让儿子冉胤出任大单于,还给他配备了一千名投降的杂胡士兵。不是宣称胡汉势不两立吗?不是说杀光胡人就能解放汉人吗?冉闵你本是伪军头目出身,过去的事且不追究,可你为何又安排自己儿子去当伪军头目?你到底有何目的?

闵率领十万步骑兵到襄国攻打石祗,安排他的儿子太原王胤担任大单于、骠骑大将军,并且将一千投降的胡人分配到其部下。

冉闵的光禄大夫韦謏实在难以忍受这种情况,于是就规劝他道:“这些杂胡可是咱们的世仇啊。现在他们投降不过是想保住性命而已。要是现在给他们配备武器,万一将来他们发动叛乱可如何是好?您还是继续执行灭绝政策吧,另外,赶紧把单于这个名号也去掉吧,这都什么跟什么!”

胡人和羯人都是我的仇敌,他们如今前来归附,不过是为了暂且保住性命罢了;要是他们突然发起叛乱,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。所以应当诛杀那些投降的胡人,去除单于的称号,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。

冉闵以汉人领袖自居,心系汉家,他会有怎样的反应?他将韦謏全家杀害。我本想借这个举动让杂胡放下武器,你怎能坏我好事?就像我当初颁布《杀胡令》是想让汉民助我杀人那般。

闵方有安抚接纳众胡人的想法,(此事)令其极为恼怒,于是将(某人)连同其子伯陽一并诛杀。

实际上,冉闵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相当幼稚。毕竟你的杀胡令已经断绝了各民族之间所有的回旋余地。你面前仅有的一条路,就是煽动所有可动员的汉人,对所有异族实施种族灭绝。几十万胡人都被你屠戮了,现在你却又开始武装异族,他们又不是笨蛋,这和一年前如出一辙啊!先是告知我们可以自由行动,等我们放下武器后你就展开种族屠杀,这不是再次诱降我们吗?这种做法既不能安抚仇敌,还弄出了让汉人极其痛恨的“大单于”,反而让己方阵营士气低落。

不过,冉闵的善战是我们始终无法否认的。在冉闵的强力攻击下,石祗难以支撑,自行舍弃了皇帝的名号,改称赵王。他派遣太尉张举前往前燕请求援兵,还承诺会送出传国印玺,接着又派中军将军张春向姚弋仲求救。

冉闵得知慕容儁打算援救后赵,即刻派遣大司马从事中郎常炜前往前燕进行争取,由此催生出一场堪称史诗级别的外交精彩场面。

慕容儁未得老天授印,与他人争吵却未能获胜,于是恼羞成怒地将常炜囚禁起来。

当然,通过这件事也能发觉冉闵在政治方面很幼稚。前燕不管是否帮扶后赵的残余政权,其目的都昭然若揭,那就是冲着传国玉玺去的。石祇既然拿传国玉玺开空头支票,你把他戳穿就好了,没必要去拉拢前燕,这是无济于事的。再退一步说,你和三国时期的袁术如出一辙,急着称帝做什么?天下人都对那块石头虎视眈眈,你为什么要匆忙宣称那石头归你所有?

一个人走错了前面的路,这没什么可怕的。真正可怕的是执迷不悟,而更恐怖的是,表面上装作已经悔悟,背地里却依旧不思悔改。冉闵啊,你多年来为虎作伥,后来被反咬一口,于是打算另寻出路,那你就彻底地改过自新啊。既然想要团结汉族同胞,那就全心全意地守住民族底线。如此反复无常、摇摆不定,这不是一下子就让人看穿你只是企图利用汉族同胞的本质吗?

冉闵行事朝令夕改,前一刻斩下胡人的首级就能封官受赏,紧接着却让儿子做了大单于,还斩杀了前来劝谏的自己人。而且冉闵本是胡人养孙,因此遭遇了极为严重的信任危机。后赵的并州刺史张平见后赵即将覆灭,便派遣使者向前秦苻氏投降了。

与此同时,慕容儁受到传国玉玺的诱惑。他看到当时后赵已经气息奄奄,连皇帝尊号都去掉了,心想再晚些的话传国玉玺可能就被冉闵夺走了,所以就派遣三万兵力前去救援后赵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在与苻健家争夺关中时失败的姚弋仲,也妄图趁乱捞取好处,打算先把冉闵打败,于是派遣儿子姚襄率领两万八千骑兵前往援救襄国。

在两路外援赶来之际,石琨也于冀州完成收兵。到了三月,姚襄与石琨率先抵达襄国战场,而冉闵派出进行阻击的胡睦和孙威所率军队全军覆没。

三月时,姚襄与赵汝陰王琨分别领兵前往襄国救援。冉闵派遣车骑将军胡睦到长芦抵御姚襄,又派将军孙威前往黄丘抗击琨,然而他们都战败归来,手下的士卒几乎损失殆尽,胡睦和孙威最后单人匹马返回。

冉闵布置了阻击,但被石琨和姚襄击溃,之后他们会师于襄国。

此时,冉闵有些按捺不住了,打算亲自上阵杀敌。然而,卫将军王泰却劝阻道:“现在襄国还没有被攻克,外面的救援部队已经蜂拥而至,他们正巴望着形势。您要是现在就亲自出击,万一出现什么意外,局势可就无法挽回了,您先镇定一下,让我先率领众将为您消灭他们吧。”

冉闵原本打算采纳这个正确的意见了,然而道士法饶却前来进谏说:“我观测天象,发现太白星进入昂宿,这是应当诛杀胡王的征兆啊,此时出兵必定胜利,机会不可错失!”于是,冉闵下达了死命令,反对自己出兵的人都得死。

闵振臂高呼道:“吾意已决,定要一战,有敢进谏者,斩!”

于是,冉闵出动全部军队与羌羯二族进行决战。

于是率领全部人马出动,和襄、琨交战。

他本应多留意一下鲜卑人的反应才是,可咱们的武悼天王就是这般盲目自信。这不,鲜卑人冷不丁地加入了战局。他们一上来就先发制人,拿马尾拖着树枝,弄得尘土漫天飞扬,一下子就把魏兵的士气给打压到了极点。

悦绾恰好趁着燕兵到来,在距离魏兵数里远的地方,疏散布置骑兵,燃烧柴草扬起烟尘,魏人看到这种情形十分害怕。

接着,姚襄、石琨以及前燕将领悦绾从三个方向一同夹击,石祗又从背后出城展开冲锋,冉闵陷入重重包围,四面受敌,他的部队几乎被全部杀光,最后冉闵只带着十几个骑兵狼狈地逃回邺城。先前投降冉闵的胡人栗特康等人,把冉闵那个身为大单于之子的儿子送给了后赵,结果这个孩子像牲口一般被杀害了。

襄、琨和绾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,赵王祗又从后面进行冲击,魏军于是大败,冉闵仅带着十多个骑兵径直返回。

这一战过后,冉闵的失败已成定局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手下的骨干精英几乎损失车骑将军胡睦、司空石璞、尚书令徐机、中书监卢谌等领导成员全都被杀,十多万将士也被屠杀殆尽,武力方面的支撑力量和官僚体系在这一战中全都覆灭了。这就如同当年项羽的垓下之战一样,失去了这些骨干精英,就无法再翻身了,不管之后再召集多少人,都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。

司空石璞、尚书令徐机、车骑胡睦、侍中李琳、中书监卢谌、少府王郁、尚书刘钦、刘休等众多将士,死亡者达十余万人,至此人物几近灭绝。

有人指责我污蔑和抹黑武悼天王,这让我十分不解,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。冉闵的战斗能力,我已经多次认可和肯定了,除了这一点,我实在不知道还能怎样去褒扬他。

突然就想到了吴三桂,他起兵反抗满清,这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说是相符的,可不知为何我就是难以对他产生尊敬之情。

当一个人有机会去残忍对待自己同胞、如吃人血馒头般折磨虐待同胞时,他肆意为之。而等到自己遭到报应被反噬了,却马上伪装成意见领袖,利用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愤怒之情,把同胞当成实现自己私欲的工具,这样的人难道真的值得敬重吗?冉闵可比吴三桂都不如,吴三桂起码还为明朝效过力,可冉闵从来就没心系过汉室。

若称冉闵为汉家英雄,在我看来,他那被封作大单于却惨被胡人像牲口一般杀害的儿子,可能会觉得无比讽刺。那些转投鲜卑人的汉人,大概会感到羞愧得无地自容,而在关中拥立氐人的汉人,也定会觉得此事甚是荒唐……

不要说作恶都是出于逼迫,为善都是源于内心,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荒谬了。